HDSLXB

linian shili 歷年事例

1644定。悉遵舊例。仍不許用杖。

1644

1651諭。自府佐領下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侯伯諸臣等。若有投充之人生事害民者。本主及該佐領果係知情。問連坐之罪。除本犯正法外。妻孥家產。盡行入官。若本主不知情。投充之人 罪不至死者。本犯及妻孥不必斷出。至各該地方官。遇投充之人犯罪。與屬民一體究治。

1655覆准。凡畿輔緝獲強盜。係旗下人。解部審理。

1656題准。凡旗下人犯軍罪者。枷號三月。流罪、枷號兩月。徒罪、枷號一月。仍責以應得鞭數。

1658題准。凡旗下投充人等。有犯強盜者。令該撫按親審具題解部。即繕綠頭牌請旨正法。其餘犯罪。仍令解部審理。又定。鑲黃等三旗有籍沒家產者。具題交與內該管衙門。

1661覆准。除五旗重犯籍沒家產、俱交各該都統副都統撥給本旗外。其三旗重犯籍沒家產。免交內該管衙門。交與該都統副都統等請旨撥給。又議定。旗下人犯徒一年者。枷號二十日。徒一年半者。枷號二十五日。徒二年者枷號一月。徒二年半者。枷號三十五日。徒三年者。枷號四十日。若犯流二千里者。枷號五十日。二千五百里者。枷號五十五日。三千里者。枷號兩月。軍罪仍枷號三月。雜犯死罪准徒五年者。枷號三月十五日。

1668覆准。凡犯軍機籍沒家產者除妾婢外。仍給予人口三雙、牛馬各三匹、並器械等件。

1669題准。凡有投充及賣身之人、代親屬控告者。概不准理。其賣身旗下之後。將以前為民之事控告者。亦不准理。

1673題准。凡德州昌平等城、盛京甯古塔山海關等處、駐防官兵閒散人。及內府各王貝勒貝子公等下人。並八旗屯領催所管之人。有生事擾害者。將該管各員役。俱照旗下人為盜處分之例、治罪。

1677議准。凡旗下人犯入官之罪者。俱入各旗辛者庫。其辛者庫人犯入官之罪者。枷責完結。又題准。凡旗下人在出征之處殺人。奉旨免死者。鞭一百。照例追埋葬銀二十兩。給付死者之家。其枷號兩月存案。令軍前效力贖罪。詳見五刑贖罪圖。

1678議准。在外漢軍文武官員。有降調革職緣事解任裁缺候補者。任內事務交明。即帶家口回旗。如有戀舊任地方。或在別處居住者。查係革職之員。從重治罪。有官者革職治罪。本旗佐領驍騎校不行查報。一人者降一級。二人者降二級。俱留任。三人以上者革職。領催從重治罪。叅領不行查報。一二人者罰俸一年。三四人者降一級。五六人以上者降二級。十人以上者降三級。俱留任。都統副都統不行查報。一二人者罰俸三月。三四人者罰俸六月。 五六人者罰俸九月。七八人以上者罰俸一年。十五人以上者降一級留任。

1679議准。內府人及諸王貝勒貝子大臣家人。在外指稱網利。干預詞訟。肆行非法。有司不敢犯其鋒。反行財賄。此等事犯。將行賄之官革職。其主知情使去者。係官亦革職。內府王貝勒等家下該管官、知而使去者革職。王以下、宗室以上、知情使去者。交宗人府從重議處。使去之人。枷號三月。鞭一百。若伊主不知、私自去者。照光棍例、處決。

1680議准。旗下人私往平民地方藉端挾詐。囑託行私。犯擾民等弊者。係平人、枷號三月。鞭一百係官、革職鞭一百。不許折贖。失察之佐領、罰俸三月。驍騎校、罰俸六 月。領催、鞭八十若將家僕明知差去者。係平人、鞭一百。係官、革職。差去之家僕。枷號一月鞭一百。其有取債探親事犯者。係平人、鞭一百。係官、革職失察之佐領、罰俸一月。驍騎校、罰俸三月。領催、鞭五十。若將家僕明知差去者。係平人、鞭八十。係官、罰俸一年。差去之家僕亦鞭八十。至莊屯居住之人、並家僕。有私自出境犯此等事者。佐領、驍騎校、領催、及本主俱免罪。將屯領催照領催例、治罪。

1681定。凡三旗之內佐領及八旗內。有刁惡棍徒。非法橫行。詐害良民者。該旗都統、副都統、叅領、佐領等。嚴查送部。即行奏聞。發往甯古塔烏拉地方。

1682議准。凡直省駐防旗人。有犯串結土棍、放債盤利、開賭囮騙、准折子女、強買市肆、擅砍樹木、鬧市辱官等罪者。照情罪輕重、依律例定罪。 其犯至枷號三月鞭一百之罪者。將該管驍騎校、防禦、佐領、各降二級調用。駐防協領、管旗叅領、各降一級留任。將軍、副都統、各罰俸一年。駐防協領、管旗叅領以下、驍騎校以上官員。本身自犯此等罪者。俱革職。該管將軍、副都統、各降一級留任。此等事情。令該督撫查叅。督撫不行查叅者。各降一級留任。

1683議准。旗下家人莊頭等倚勢害民。霸占子女。無故將良民捆打致死。把持衙門。事發者。係內府人。將該管官降一級留任。係王及貝勒貝子公等家下人。將管理家務官各降一級留任。係民公侯伯大臣官員等家下人。將本主各降一級留任。係平人鞭一百。又議准。賣身旗下之人。原有房田。守分度日。於地方人民無擾者。許令居住原處。其原無房田者。俱令伊主收回。若兇惡之徒。雖有房田。倚仗賣身旗下。恣意橫行。或把持衙門。姦淫賭博。捏盜句逃。訐訟作證。詐害百姓者。地方官申解該撫。即拏送部。照律例擬罪。不許仍在原處居住。若容留犯罪之人仍居原處者。其主係官、降一級留任。係平人、鞭一百。家僕枷號一月鞭一百。兩鄰地方知情不首者。各責三十板。州縣衞所官不行查逐。罰俸一年。該道並兼轄武官。罰俸六月。巡撫提鎮。罰俸三月。同城知府。照州縣例。不同城知府。照道員例、處分。又定。凡賣身之人。曾經犯罪處分。或現有犯法事情。賣身旗下。希圖倖免者。從重治罪。買主知情。一併從重治罪。

1684題准。旗下應正法人犯。已解到部者。停其綠頭牌請旨。即行正法。

1685題准。旗下人犯強盜之罪。停其解部。即在彼處正法。

1687題准。旗人於某省犯罪定擬重辟者。不必解部。俱著於彼處正法。

1690議准。枷號旗下人犯。停其置放本旗門上。將各旗互相轉放。令城門尉、城門校、千總、領催、披甲人等。詳驗加封收受。或枷具寬鬆。封皮折皺。可脫出者。即時稟明。換枷封固。發門之後。該部仍派滿漢官員調旗巡查。如將犯人枷號鬆脫散放者。將該城門尉、城門校、千總、領催、披甲人等、並犯人。聽該部照所犯之事。從重治罪。若巡查官員明知不行稟首者。亦並交與該部議處。

1700諭。外藩蒙古。因盜搶牛馬牲畜殺死人命。照強盜例梟示。

1701諭。護軍兵卒人等。以小刀刺人者甚多。嗣後儻有此事。革去護軍兵卒。永不許食錢糧。

1702諭。口外地方。有殺人偷馬事發。由各該處奏聞。在外審理。即於彼處正法。

1707諭。嗣後旗人在伊犯事之省應行正法人內。有滿洲及另戶之人。仍令解部。

1708諭。嗣後護軍驍騎。有酒醉持刀自刺逃亡者。係護軍。則交該管統領。係小校驍騎。則交該都統副都統。會同刑部。若飲酒則與何人飲酒。逃竄則因何故逃竄。花費則向何處花費。嚴行夾訊。根究原由。懲創其罪。又覆准。嗣後行兇發遣之人。從發遣處逃回。未犯罪者。仍照原定例完結。犯罪者。 不論罪之輕重。將伊原罪查出。遞發該將軍。在眾人前即行正法。又覆准。凡旗下另戶滿洲致死另戶滿洲。該旗具題。照例立決。

1712諭。嗣後旗下有殺人之案。將管屬官員一併議處。又議准。滿洲與另戶人互相毆死。將護 軍統領罰俸三月。叅領罰俸六月。佐領、護軍校、驍騎校、各罰俸一年。小領催、族長、各鞭八十。

1716題准。旗人送家人喫酒行兇發遣者。具呈該都統。查明實係主僕。送部發遣。

1723議准。凡旗人送家奴喫酒行兇發遣者。令該都統確查。用印文送部。如將應行發遣之人。該旗故為留難。不行送部者。許伊主赴部具呈。審明發遣。將留難官員。交與該部查議。又議准。各旗送部發遣家奴。須審明果有喫酒行兇實據。方照例發遣。若伊主行止不端。欲行占奪家奴妻女。捏詞送部者。不准發遣。交與該佐領。將伊妻室子女轉賣。 身價給主。儻被賣之後。捏告原主。希圖報復者。仍照誣告家長律、治罪。

1724議准。各處治罪抄家入辛者庫人口內。有滿漢蒙古高麗官員匠役人等。留分管佐領下。不應留在分管佐領下之漢人家奴。撥給官莊。又諭。嗣後滿洲有罪至割懶筋者。仍另行具奏。

1725議准。嗣後旗人毆雇工人因而致死者。枷號六十日鞭一百。

1726議准。嗣後滿洲殺死滿洲。按其所犯謀故 毆情罪。分別定擬。應擬斬監候者、 定為立斬。擬絞監候者、定為立絞。仍交與本旗正法。又議准。嗣後旗人所犯徒罪。仍照 舊例准折枷號鞭責完結。有犯軍流罪者。若係滿洲蒙古。暫停議遣。仍照例治罪。若係漢軍、 暨辛者庫、 內府佐領、旗鼓佐領官員、及閒散人等。按所犯流罪遠近。照律定發各省州縣地方安置。應發邊遠邊衞充軍者。亦按其所犯照律編發。應發極邊及煙瘴充軍者。俱酌發雲南、貴州、四 川、廣西、地方。各該地方官。將所發人犯記明檔案。仍於發遣到日。報明該督撫。咨部存查。凡發遣之犯。其妻室幼子無可依存。欲隨往者。照例聽其隨往。若犯人身故。伊妻子願攜骸骨回旗者。具呈該管官。查明家口數目報部。押令歸旗。如軍流發遣人犯內。有祖父母父母年老殘疾。家無以次成丁者。照例具題。准其存留養親。仍照例枷號鞭責。若旗人家奴犯軍流罪者。發於遣所。令該督撫酌發有駐汛弁兵之處。給予兵丁為奴。俱止將其本身發遣。若發遣處將犯人疏脫者。該管官照軍流人犯脫逃例、議處。有受賄縱放者。照主守故縱受財律、治罪。此軍流人犯內。有漢仗弓馬好、或伊祖父陣亡有戰功、伊本身有戰功。該旗大臣查明咨部。陳奏請旨。若准免發遣。則按其應流二千里折枷號五十日者。增枷六十五日。應流二千五百里折枷號五十五日者。增枷七十日。應流三千里折枷號六十日者。增枷七十五日。軍罪應折枷號 三月者。增枷一百一十日。京師八旗。以四年十月為始。各省駐防處。行文以五年正月為始。

1727諭。家主打死奴僕。有出於故殺者。有因奴僕獲罪而毆打致死者。其父母妻子。自應分別安頓。豈得一例變價。嗣後故殺奴僕者。其被殺奴僕之親屬。願投何人。應聽其自便。著定例具奏。欽此。遵旨議准。嗣後八旗官員平人。將奴僕非故殺責打身死者。家主仍照例治罪。被殺奴僕之父母 妻子。情願仍在伊主家者。聽其存留。若不情願者。仍交與該管處變價給主。如有故意毆殺 奴僕者。家主仍照例治罪。其被殺奴僕之親屬。悉行開放。係旗人、聽其在旗投主。係民人、放出為民。各聽其自便。不得仍令伊主追取身價。又諭。家人被家主打死。其家人之父母妻子。理應放出。聽其投身他姓。不當交旗變價。給還原主。將此永著為例。一體遵行。又議准。滿洲兵丁。因不服教訓殺死該管官者。將動手之人擬斬立決。將伊妻子發黑龍江。其平素不行管束之該佐領驍騎校等。罰俸二年。該管叅領。罰俸一年。該管大臣。罰俸半年。領催族長等。鞭一百。若族長內係職官者。亦罰俸二年。又諭。向來另戶之人犯罪發遣。俱不為奴。但另戶亦有不同。其中有行同奴僕。卑汙下賤者。亦有原係家下奴僕。開戶而為另戶者。若發遣遠方。不令人管束。又致生事。如實在滿洲另戶。斷無犯此等罪之人。嗣後除滿洲正身之另戶外。如此等有犯罪發遣 者。該部酌量。應給披甲之人為奴為當。著定議具奏。欽此。遵旨議准。嗣後有犯發遣之罪者。刑部即行文該旗。查明該犯。若係實在滿洲正身另戶之人。仍照舊例遵行外。其平日有卑汙下賤。行同奴僕者。或原係奴僕開戶為另戶者。該旗據實分析出具印文。保送到部。刑部分別定擬。給予披甲之人為奴。至稽查另戶之人。行文該旗。 如有越三日不查明送部。即將該管官照例叅處。

1736諭。八旗大臣。有教育旗人之責。本應將該管官兵不時教訓。令各循分守法。不得滋事。近聞八旗人等。每遇年節。有在街市縱酒妄為者。此皆由八旗大臣等。平時並不留心教管遇此不肖之徒。又不拏獲懲治。肆意妄為。成何體統。著交八旗大臣。將如何嚴查管束之處。詳議具奏。欽此。遵旨議准。嗣後旗人有縱酒騷擾街市者。令堆撥官弁就近拏送。官則查叅。交部治罪。兵丁則就其情由輕重。分別懲治。又諭。刑部將甯古塔黑龍江等處發遣當差人犯。可否援奉恩詔。分別情罪輕重。令其回京之處請旨。朕思此等人犯。皆係從前獲罪發遣日久。在京未必仍有產業。若令回京。恐伊等別無生計。反滋事端。爾部詳查各犯情罪。如所犯尚輕可以回京者。仍行各將軍詢明該犯有情願回京者。令其回京。其不願者。該將軍另行報部。

1737諭。滿洲殺死滿洲。即行正法。當日設法稍嚴。使人不敢輕犯。原屬保全之意。今滿洲生齒日繁。且知遵守法度。相殘之事甚少。舊定旗民條例。未免輕重懸殊。所當隨時更定。酌議畫一。著九卿會同八旗都統詳確定議具奏。欽此。遵旨議准。嗣後旗人遇有命案。仍依律分別鬪毆謀殺。定擬絞斬監候。其有服制者。照服制科 斷。永著為例。

1738奏准。旗人犯死罪。非常赦所不原。而家無以次成丁者。亦照民人之例。准其留養。

1749諭。八旗滿洲互相殺傷案件。向例俱從斬決。至雍正年間。仍按律以謀殺 毆分別斬絞。亦即行正法。自朕御極之後。以旗民條例輕重懸殊。特諭九卿八旗會同定議。一切命案俱著監候。至秋審時。苟非謀故重情。概為緩決。但思立法之道。與其狎而易犯。不若使知所畏而不敢蹈。向來立法從嚴。具有深意。惟是旗民事例既經畫一。今又改從斬決舊制。朕心有所不忍。嗣後滿洲與滿洲毆殺案件。著於秋審時俱入情實。庶旗人咸知儆惕。不犯有司。著八旗都統通傳知悉。務使各該 旗人等。惜身畏法。不罹罪譴。以副朕好生之至意。

1754諭。旗人犯杖流等罪。例應枷責發落。在公署及過誤。自可照例完結。至關人命。即當覈其輕重。七克登布以酒醉細故。遂兇毆服孫九格致死。殊屬慘忍。著發往拉林阿爾楚喀。嗣後似此案件。該部照律定擬外。仍酌量情罪。請旨定奪。不必概入彙題。

1762諭。從前定例。旗人犯軍流徒罪均准枷責發落者。原因國初滿洲習俗湻樸。自宜格外培養。近來八旗生齒日繁。殊失國初渾厚之風。伊等每以銓補外任希圖便安。幾與漢人無別。獨至 獲罪應遣。則過於區別。亦非大公之道。至於漢軍原係漢人。凡得缺升轉。均屬一體並用。 更毋庸另立科條。嗣後凡滿洲有犯軍流遣罪。如係尋常事故。仍照舊例枷責完結。儻有寡廉鮮恥之徒。自應削去戶籍。依律發遣。其漢軍人犯。無論軍流徒罪。俱斥令為民。照所犯定例發遣。不必准折枷責。著為例。

1763議准。漢軍正身犯徒流罪者。已改不准折枷。家奴折枷號之例。亦應改不准折枷。實徒滿日。仍歸旗管束。

1766諭。向來八旗遇有徒流罪名。均以枷責發落。嗣因旗人漸染惡習。竟有甘為敗類者。曾降旨令將旗人流徒案件。滿洲則按其情罪公私輕重。分別問遣折抵。漢軍則均斥令為民。照所犯定例發遣。原以示之懲儆。用挽頹風。此專指情罪重大者而言。非謂尋常事件。亦不加區別也。至包衣漢軍。則皆係內府世僕。向無出旗為民之例。與八旗漢軍又自有別。尤不應混行援例。嗣後問擬旗人罪名。務詳犯案情節。如實係寡廉鮮恥。有玷旗籍者。不但漢軍當斥令為民。依律發遣。即滿洲亦當削其名籍。投畀遠方。其餘尋常罪犯及因公獲譴者。無論滿洲漢軍。仍照定例折枷鞭責完結。如此則旗人益當知所勸懲。而敕罰亦昭平允。

1770諭。鷹戶人等。雖隸內府旗籍。而散處近京各州縣。實與民人無異。若犯事到官。不當與在城居住當差之旗人一例問擬。嗣後內務府所屬莊頭鷹戶海戶人等。如犯軍遣流徒等罪。俱照民人一例定擬。

1774諭。嗣後除京城之滿洲蒙古漢軍現食錢糧當差服役之人。及外省駐防之食錢糧當差者。如犯流徒等罪。仍照舊鞭責發落外。其餘居住莊屯旗人。及各處莊頭。並駐防之無差使者。其流徒罪名。俱照民人一例發遣。著為例。

1783奏准。向例旗人犯逃在一月外者。發遣黑龍江等處當差。如怙惡不悛。銷去旗檔。改發雲貴兩廣邊遠地方。其犯搶竊應刺字者。新例銷去旗檔。以民人例辦理。惟此等匪徒。往往有因竊而逃。或逃後行竊。同時並發者。若以民人例計贓治罪。有止徒杖者。轉得因銷去旗籍。而免犯逃發遣之罪。似不足以示懲創。嗣後滿洲蒙古正身。有二罪並發者。覈其搶竊贓數在流徒以下。律應刺字者。無論逃在一月內外。俱照旗人逃走發遣當差在配怙 惡不悛例、改發雲貴兩廣邊遠地方。令地方官與民人一體嚴加約束。至漢軍正身。但有犯應刺字者。亦照新例銷除旗檔。其逃竊治罪之處。另有專條。仍照本律定擬。

1793諭。蔣兆奎奏查明秋審人犯擬議錯誤一摺。初閱奏摺。以為必係罪名出入。定擬錯誤。及閱 其所奏。乃係佈蘭毆斃濟成一案。因佈蘭與濟成同係正藍旗。誤以被毆之蒙古濟成亦屬滿洲。照例擬入情實。今查係錯誤。應改為緩決。請與按察使祖之望一併交部議處等語。所奏不特拘泥。竟成笑柄矣。向來定例。滿洲殺死滿洲。例文本未妥協。自應以旗人殺死旗人。載入例條。則蒙古漢軍。皆可包括。此例不過嚴禁旗人相殺之意。雖入情實。數年以來。朕酌其情不至勾。改為監候者甚多。今該撫誤會例意。以被毆之濟成係屬蒙古。誤擬情實。請改為緩決。試思八旗俱有蒙古漢軍。豈蒙古漢軍獨非旗人。而滿洲殺死蒙古漢軍。竟可毋庸抵償。如是異視。豈公道乎。

[view entire text

Table of content

目錄 | Content

第一部 | 名例律 Mingli lü

第二部 | 吏律 Lilü

第三部 | 戶律 Hulü

第四部 | 禮律 Lilü

第五部 | 兵律 Binglü

第六部 | 刑律 Xinglü

第七部 | 工律 Gonglü

Index

propername

bookname

personna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