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 Qing lüli 大清律例 (1740)

律/lü 390 | Tuliuren tao 徒流人逃

凡徒、流、遷徙、充軍囚人已到配所,於所役限內而逃者,一日笞五十,每三日加一等,罪止杖一百,仍發配所。其徒囚照依原犯該徒年分從新拘役,役過月日,並不准理。

官司起發已經斷決徒、流、遷徙、充軍囚徒,未到配所,中途在逃者,其計日論罪,亦如配所限內而逃者論之。

配所主守及途中押解人不覺失囚者,一名杖六十,每一名加一等,罪止杖一百,皆聽一百日內追捕。配所提調官及途中長押官,減主守及押解人罪三等。限內能自捕得,或他人捕得,若囚已死及自首,皆免罪。故縱者,不分官役。各與囚之徒、流、遷徙、充軍。同罪;受財者,計所受贜,以枉法從重論。贜罪重,以枉法科之,縱罪重,仍以故縱科之。

條例/tiaoli 1

凡問發充軍人犯逃回,原犯實犯死罪,免死充軍者,照免死減等發遣人犯逃回例,分別有、無行兇為匪定擬。若係雜犯死罪以下充軍者,初犯,枷號一個月,仍發本衛。再犯,枷號兩個月,調極邊衛。若犯至三次者,枷號三個月,調發煙瘴充軍。其有在逃遇赦者,不分初犯、再犯、三犯,俱免枷號,仍發原衛。

條例/tiaoli 2

凡發遣[黑龍江][寧古塔]等處人犯逃走,若拿獲時有拒捕者,查明該犯係免死減等發遣,或係平常發遣人犯,各照逃走後復行兇為匪例,分別定擬。

條例/tiaoli 3

凡行兇發與披甲人為奴之犯,伊主或給親戚,或親攜來京,或差做買賣來京,永行禁止。若伊主搬移來京,亦留下另給披甲之人為奴。

條例/tiaoli 4

凡在京問擬徒罪人犯,除[順天府]所屬民人,仍令府尹發配外,其餘各省民人,俱遞回各該督撫,照伊原籍應發地方發配充徒,俟年限滿日,交原籍地方官管束。若係強、竊盜及光棍案內之犯,不許出境。倘有私自出境,依不應重律,杖八十。其管束不嚴之地方官,交部議處。仍令五城,[大][宛]二縣,并巡捕營嚴行查拿。倘有前項人犯,容留京城潛住,發覺者,將地方官交部議處。總甲人役并知情容留之房主,各依不應重律,杖八十。如有旗人容留居住,將知情容留之房主,若係另戶并族長,若係家人并伊主,及領催,各鞭八十;該佐領驍騎校,交部議處。

條例/tiaoli 5

流犯在配所脫逃,一面移咨原籍地方勒限查緝,一面令配所該管官懸立賞格,勒限一百日嚴緝,將該犯拿獲到案時,先發布政司枷號一個月,責四十板,再加徒役三年。其看守之保甲,斥革免罪。如逾限不獲一名者,將保甲照不應重律,杖八十;每一名,加一等,罪止杖一百。該管官并兼轄官,俱交該部分別議處。其流犯原籍地方,亦令懸立賞格,勒限嚴緝。如該犯之族長、保甲、房主、鄰佑人等查出舉首者,免罪。若知情容隱,或經旁人首告,或被別處拿獲,將原籍容隱之族長、保甲、房主、鄰佑,俱照不應重律,杖八十。如原籍地方及別省將該犯拿獲,亦解原發配之布政司枷責加徒。

條例/tiaoli 6

原犯流罪人犯,初次脫逃,枷號一個月,責四十板,加徒役三年;二次脫逃者,枷號兩個月,責四十板,加徒役四年;三次脫逃者,改發邊衛充軍。若係免死減等流犯,初次脫逃者,枷號兩個月,責四十板,加徒役四年;二次,改發邊衛充軍;三次,調極邊衛充軍。

條例/tiaoli 7

[川]流民犯罪遞回原籍,復逃至[川]者,如無為匪,照逃人例杖一百,遞回原籍。如有為匪,所犯在杖一百以下者,並杖六十,徒一年。如所犯在徒一年以上者,各照所犯之罪,加一等問擬。其遞回原籍之時,行文原籍地方官,嚴行管束。如有復逃入[川],及[川]省該地方官將逃回人犯失察容隱,俱按逃回名數,交部議處。其原籍地保人等,若於該犯出境之時,隨即呈報,在一百日限內,或經該管官拿獲,或經別處拿獲,俱准免罪。逾限不獲,將地保照因人連累致罪例,減罪人罪二等發落。倘有知情隱匿者,與犯人同罪,罪止杖一百;受財故縱者,以枉法計贜治罪。其[川]省之地保人等,如有知情受賄等弊,亦照原籍地保分別治罪。

[view entire text

Table of content

Meta-information

序奏 Xu Zou

Edition detail

諸圖 Zhutu

目錄 | Content

第一部 | 名例律 Mingli lü

第二部 | 吏律 Lilü

第三部 | 戶律 Hulü

第四部 | 禮律 Lilü

第五部 | 兵律 Binglü

第六部 | 刑律 Xinglü

第七部 | 工律 Gonglü

Index

propername

bookname

personna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