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DSLXB
HDSLXB → 目錄 | Content → 名例律 Mingli lü → Mingli lü shi 名例律十 → Lu 21Fanzui cunliu yangqin er 犯罪存留養親二 → linian shili 歷年事例 | |
1665諭。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。有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。家無以次成丁者。開具所犯罪名奏聞。取自上裁。律文所有者。著照律行。其犯贓等罪流徙人犯。有祖父母父母老疾無人侍養者。取地方官印結。或照律存留養親。或仍應流徙。請旨定奪。 1671議准。凡擬軍罪之犯。果有祖父母父母老疾。家無以次成丁者。責四十板。將軍罪照依流罪收贖。准其存留養親。 1673題准。凡免死擬罪人犯。有告稱祖父母父母老疾無依。家無以次成丁者。移文該地方官查取印結。照旗下人例枷號兩月。責四十板。准其存留養親。若地方官不行詳 查。結報不實者議處。 1675題准。凡已經具題案內、干連軍流徒罪犯人。若有准其存留 養親者。不必具題。照例發落。 1679題准。凡內外問擬軍流、及免死減等犯人。有鄉約、地方、十家長、兩鄰、假捏出結。存留養親者。鄉約、地方、各責四十板。十家長、並兩鄰、徒三年。到配所責四十板。又覆准。地方官將存留養親人犯假捏出結者。降二級調用。轉詳上司。罰俸一年。具題督撫。罰俸六月。如係受賄出結者。革職提問。轉詳上司。降三級調用。督撫降一級留任。 1682覆准。凡總甲衙役。受流犯財物。通同說事。假捏出結者。俱照兩鄰出結之例、徒三年。到配所責四十板。其不受財出結者。仍責四十板。 1687題准。軍流人犯發遣時。有控告存留養親者。該督撫嚴行確查。並取該管官印結。或應具題。或應咨部。俱照例准其存留。若有假捏情弊。該督撫並地方官。俱交與該部照例議處。其人犯咨解到部之後。如有控告年老殘疾。 及無以次成丁者。仍不准行。 1690議准。軍流人犯。有祖父母父母告稱老疾無依。家無以次成丁者。係大宛二縣所屬。停其副指揮吏目具結送部。令大宛二縣具結申送府尹治中。 治中出結。府尹確查轉送。如五城所屬。亦停其副指揮吏目具結送部。令掌印兵馬司出結。該城御史確查轉送。外省令知府知州出結。司道官確查。申詳督撫嚴察轉送。若有以次成丁而謊出印結。有受賄發覺者。從重議處。若有失查之處發覺者。將不行確查各官。俱照例處分。本犯仍行發遣。 1703諭。凡罪犯存留養親。必其親係無罪可憫之人。方可奏請。若其親係有罪之人。不可引留養例。 1704覆准。凡罪犯之父年五十嵗以上。應不准留養。但委係廢疾。家無次丁。 應照例將罪犯枷號兩月。仍准留養。 1711禮部會奏朝鮮國人殺害上國人等因具題。奉旨。言事情依議。前審事旗員奏朝鮮國罪犯內有親兄弟三四人等語。本朝例兄弟俱擬正法者。存留一人養親。這案罪犯若有親兄弟三四人。亦著照此例存留一人養親。將此交部咨行朝鮮國王。 1716覆准。安插奉天人犯。祖父母父母老疾家無次丁者。不准留養。 1724諭。例內雖有父母年老家無次丁應存留養之條。但兇徒恃此有意傷人。殊未可定。已死之人。亦屬可矜。嗣後如此類存留養親之人。視其所犯罪之輕重。作何多派出銀兩給予死者之家。若不給予。仍照原擬治罪之處。著刑部定例議奏。又諭。殺人之犯。因伊親老又家無次丁。即奏請免死留養。然亦須查明被殺之人有無父母。是否獨子。若係親老。又係獨子。一旦被殺身死。以致親老無人養贍。而殺人之人。反得免死留養。殊與情理未協。著行文直省各督撫。嗣後如奏請殺人之犯存留養親者。將被殺之人有 無父母。及以次成丁之處。一併查明。於本內聲明具奏。 1725諭。鬪毆殺人。本應抵償。其奏准存留養親。追給埋葬銀兩。乃法外之仁。但既俱免其抵償。自應照數追給。以恤死者之家。若止存給付之名。而無收受之實。是不但於情理未協。而於法律亦未為允當。嗣後一應追給埋葬銀兩之案。務必交與該管地方官。實在照數追出。給付死者之家。然後將該犯釋放。報部存案。若不行照數給付者。必將該犯仍行監追。儻並未追給而捏稱給付。即將該犯釋放者。告發之日。將該管地方官一併從重議處。著詳察定例議奏。欽此。遵旨議准。嗣後遇有此等案件。著該地方官照數追出。給付死者之家。取具的屬收領。然後將該犯釋放。徒杖細事。俱報部存案。若不行給付。將該犯係管押者仍行管押。監禁者仍行監禁。勒限追給。如未給付而捏稱給付。並無的屬收領而捏稱收領。即將本犯妄行釋放者。告發之日。犯人本罪不准援免。地方官一從重議處。 1726刑部議覆呂高戳死胞兄一案。奉旨。一家兄弟二人。弟毆兄至死而父母尚存。則有家無次丁存留養親之請。儻父母已故而弟殺其兄。已無請留養親之人。一死一抵。必致絕其祖宗禋祀。此處甚宜留意。若因爭奪財產。或另有情由。又當別論。呂高毆死其兄。其家中有無承祀之人。交與該部察明具奏。嗣後應如何定例之處。著九卿確議具奏。欽此。遵旨議准。除有父母之人。弟殺胞兄。家無次丁。照律存留養親外。其無父兄。或因爭奪財產。 或另有情由致死。並家有承祀之人者。仍照律定擬。如非爭奪財產。並無別情。或係一時爭角互毆。將胞兄致死。而父母已故。別無兄弟。又家無承祀之人。應令該地方官據實查明。取具鄰佑闔族保長。並地方官印甘各結。將該犯情罪。於疏內聲明請旨。如蒙聖恩准其承祀。將該犯免死減等。枷號三月。責四十板。存留承祀。若死者與兇手已經分家。各有產業。令地方官查明死者應嗣親支。令其立嗣。日後兇手生子。不得與立嗣之人爭產。如無應嗣之人。死者遺有妻女。即給予妻女養贍。俟死者之妻死女嫁後。將產業給予族中公祠主祭之人。留作祭祀公用。若死者與兇手。尚未分居。將產業酌量以十分之二給予兇手。如恃有存留之例。捏稱家無承祀。並隱諱別情以圖開脫該犯者。或經查出。或被旁人首告。將該犯仍照律治罪。其承審各官。俱照故出人罪律、交與吏部議處。將出結之鄉約人等。俱照例責四十板。十家長並鄰族之人。徒三年。到配所責四十板。 1728諭。據李衞奏諸暨縣民章王相。致死無服族叔章簡恆。章王相之母。年五十七嵗。與年老應侍之例未符。但係青年早寡。全賴章王相侍養。可否准予留養。出自聖恩等語。章簡恆之姪章 佳生。擔水經過章王相之門。王相索飲。佳生不與。王相之母王氏出言呵駡。佳生亦即回 。 王氏遂往訴伊叔簡恆之家。兩相爭角。簡恆將王氏揪髮撳打。王相奔往。拾取鐵鋤。毆 傷簡恆腦後殞命。夫索水不與。其事甚小。而王相母子遂尋鬧忿爭。是起釁者。實王相母子也。王相毆打族叔。以卑淩尊。而又用鐵鋤兇惡之器。非手足木械可比。其情實無可原。伊母未及應侍之年。但以守寡之故。遂另開留養之條。而寬其殺叔之罪。恐天下兇暴之徒。仗母氏之居孀。而逞好勇鬪狠之習者不少矣。所奏不合。著嚴飭行。章王相照例擬絞。著監候秋後處決。又諭向來定例。斬絞等犯。非常赦所不原者。其父母年至七十。家無次丁。始將應否留養之處。 開明罪犯情由。請旨定奪。此乃法外之仁也。然亦必本犯之罪有可原。其父母之情有可憫。然後准其留養。從前鶴六斤之案。其父母年未七十。而李紱違例兩請。法司議覆時。即照李紱兩請具奏。朕以被毆之人。係抽風身死。情罪尚輕。姑從寬典。准其留養。並非著為定例也。今宜兆熊等將柳文保毆死柳滿福之案。援引鶴六斤之案。兩請具題。該部理應嚴行駮詰。按律定擬。方為平允。今德明黃國材等。仍照宜兆熊等兩請議覆。伊等之意。不過欲自沽寬大之虛名。而不顧國家之憲典。殊不知將實在有罪之人。枉法縱釋。並不受囹圄之拘禁。使死者含冤。生者抱痛。積孽亦已深矣。而欲以此邀福於冥冥之中。有此天理乎。且定例父母七十。方行兩請。是合例之人。尚須酌其情罪之輕重而從寬。今若又開未及七十留養之例。 將來各省效尤。凡父母現存之人。皆可援以為請。而毆殺傷擬抵者無幾矣。兇暴之徒。必致肆行無忌。何以示懲。甚為人心風俗之患。司刑憲者亦曾思及此乎。若情罪可輕。該督撫即當據實陳奏。朕自揆情度理。開恩寬宥。何得強引留養。以開枉法之端。 1733諭。獨子留養之條。乃國家法外之仁。而兇惡之徒。往往恃有恩例。肆意妄行。或眾人共毆。而推諉於一人。或一人獨承。以脫眾人之罪。在無識之有司。又以姑息為寬大。遷就具獄。種種弊端。難以悉數。是以每年奏請獨子留養之案甚多。凡殺人者抵償。乃天理人情之正。或其中情有可原。而曲從寬典。此又體古帝王罪疑惟輕之意。隨時酌量者。若不論情罪輕重。而但以獨子概令從寬。已非情理之當。況其閒未必盡係獨子乎。有罪之人。儌幸漏網。恐成長姦之漸。但定例已久。朕不便遽行改易。且不教而殺。有所不忍。著通行曉諭內外軍民人等。己身既為獨子。更當思念父母無依。謹身奉法。以遠刑辟。若好勇鬪狠。怙惡不悛。數年之後。獨子傷人之案。仍復不減。朕惟有執法抵罪。以懲兇頑。不能曲為寬假也。此旨著通行宣布。務令遠鄉僻壤之人。咸使聞知。 1748議准。嗣後除夫毆妻致死。並無故殺及可惡別情者。仍照例准其存留承祀外。至弟殺胞兄。與毆殺大功以下尊長者。一經有犯。皆按律定擬。概不准聲明獨子。援請承祀。並關繫服制一切留養之例。亦悉行刪除。若其中實有萬不得已情由。應行臨時酌量者。各該督撫於疏末據實聲明。恭候欽定。 1752諭。嗣後凡例應留養之犯。必查明現在本籍者。方准援請。若在他省獲罪。即屬忘親不孝之人。雖與例相符。該部亦應不准其留養。 1754諭。從前各省尋常毆情罪稍重之案。經部定議不准留養。後因此等人犯。秋審時原不至入情實。徒使淹禁囹圄。而窮老孤孀。無所倚賴。於乾隆十五年特頒諭旨。令該督撫秋審時另冊辦理。但十五年以前。此等親老丁單之犯。閒有原題內未經聲敘者。遂不得一例邀恩。情亦可憫。著該部傳諭各該督撫。將從前雖未附疏聲明。確有成招原案可憑者。據實查明。准其一體入於另冊。量予末減。以示矜恤。 1768議准。毆妻致死之案。其例應留養者。俟秋審時查辦。例應承祀者。即於疏內聲明。查承祀較之父母現存賴以侍養者。勢可從緩。乃得隨疏題請開釋。未免遲速不同。 嗣後例應承祀之犯。照留養例於本內聲敘。統俟秋審時覈擬。 1800諭。刑部奏逃兵孫有。可否准其留養一摺。軍營逃兵。在軍務未竣以前投首。擬發遣罪者。原不應准其留養。惟念孫有因染患疥瘡。行走落後。逃回畏罪自首。且該犯之母曹氏。現年七十一嵗伊胞兄孫斌。先經陣亡。該犯兄弟二人。均未娶妻生子。家無次丁。煢孀孤苦。殊堪憫惻。著加恩准其留養。嗣後軍務未竣以前自首逃兵內。如實係因病落後。並非無故脫逃。而其父兄曾經歿於王事。又親老家無次丁者。均著照此案孫有之例。准其留養。其無故脫逃。 續經拏獲者。雖有父兄歿於王事。仍不准其留養。著為令。 1801諭。朕思律內有承祀留養兩條。原係法外施仁。必須覈其情罪甚輕。始可量加末減。於施惠之中。仍不失懲惡之意。方足以昭平允。若不論罪案輕重。止因家無次丁。概准承祀留養。則兇惡之徒。諗知律有明條。自恃身係丁單。有犯不死。竟至逞兇肆惡。是承祀留養。非以施仁。適以長姦。轉以誘人犯法。豈國家矜慎用刑之道。蓋法律務在持平。生者固當加之矜恤。死者尤不可令其含冤。儻情真罪當。必為寬宥。如世俗鄙論所云救生不救死之說。以為積陰功。試思死者含冤莫伸。損傷陰德。孰大乎是。嗣後問刑衙門。總當詳慎折衷。勿存從寬從嚴之見。遇有關承祀留養者。尤當覈其所犯情罪果有可原。 再行查明實在別無次丁。或有子息而尚未成丁。與定例相符。量為定擬。庶幾無枉無縱。刑協於中。共勷明允之治。欽此。遵旨議准。死罪人犯存留養親。原係聖朝法外之仁。乾隆十六年定例。鬪殺案內理直傷輕。及戲殺誤殺等項。如係親老丁單。俱准其隨案聲請留養。三十一年議定。僅准將戲殺誤殺之案。於本內聲請留養。其鬪殺之案。無論情節輕重。概俟秋審時取結報部會覈進呈。嘉慶四年。刑部議請酌復舊章。將戲殺誤殺鬬殺情輕應入緩決可矜者。以及擅殺罪人。並無關人命應擬死罪人犯。與僅止語言調戲。致本婦羞忿自盡之案。如係親老丁單。孀婦獨子。一體隨本聲請。准其留養。邇年以來。俱係遵照辦理。惟是條例一成不變。案情百出不窮。即鬪殺之案。情節亦屬輕重不一。凡有一可原者。均可入於緩決。若定案時俱准其隨本聲請留養。既恐因一事寬嚴之互異。致各有輕重之不齊。且此等鬪殺人犯。好勇鬪狠。本與戲殺誤殺情近過失者不同。而無關人命。如搶竊丟包。用藥迷拐。略賣子女。及語言調戲。致本婦羞忿自盡等類。秋審時尚有應入情實者。誠恐外省誤會例意。辦理叅差。若逐案分別准駮。殊覺事涉紛繁。如概准其隨案留養。在無知愚民。不知留養為格外仁施。或轉恃身係單丁。以身試法。洵如聖諭。非以施仁。適以長姦。實非明刑教之道。查死罪人犯。得以隨本聲請留養者。原以所犯情節較輕。本在可矜憫之列。如必俟秋審時覈准。在本犯監禁逾時。罪所應得。而其老病之親。桑榆暮景。誠恐伊子未出囹圄。而其親已不及待。是以隨本聲請。俾令早為侍養。實為推廣皇仁起見。至於鬪毆殺人之犯。既已好鬪忘親。自當令其居幽悔罪。即謂拘繫逾時。應侍之父母恐不及待。查定案以至秋讞。遠者不過經年。近者止於數月。並非長羇久繫。況死者之父母。既已永斷奉養。而生者之父母。不過暫缺嵗時。揆之情理。亦所當然。至罪犯應死。無關人命。及語言調戲。致本婦羞忿自盡各案。有應實應緩之分。易啟畸輕畸重之弊。尤不應准其隨本聲請留養。嗣後親老丁單留養之案。除實係戲殺誤殺擅殺、以及鬪殺之案。或死由自跌自溺。毫無鬪狠情形。並救親情切。傷止一二處。均係秋審時應入可矜者。俱准其隨本聲請留養外。其餘概不准隨案聲請。俱令該督撫於定案時。止將應侍緣由。於本內聲敘。不必分別應准不應准字樣。統俟秋審時取結報部。刑部會同九卿覈議。另冊進呈。如此明立章程。庶愚民不致 有所恃以玩法。而辦理可歸畫一。立法亦為協中矣。 | → bookname |